3044am永利集团
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园区动态

新闻资讯NEWS

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夯实农业基础
发布时间:2010-03-05 浏览 :1896 发布人 :管理员字体 :

全国农业网消息: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、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”为主题,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“三农”工作的一贯要求,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根本方向。这既是对当前的工作部署 ,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,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;

  一

  新时期夯实农业基础,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,坚持从统筹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、大趋势中来谋划和推进。

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是稳民心、安天下的战略产业。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降低,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,依然是衣食之源、发展之本 。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,是加快现代化进程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 。当前,我国正处在工业化、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,正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,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夯实农业基础。满足现代化进程加快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需要夯实农业基础;应对国际金融危机,增加农村消费,扩大国内需求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,需要夯实农业基础 ;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和资源环境约束 ,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防止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,需要夯实农业基础 ;增加农民收入,繁荣农村经济,缩小工农之间 、城乡之间差别,促进城乡和谐稳定 ,需要夯实农业基础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 ,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,但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,未来挑战更加严峻。耕地、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,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 、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;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物质装备水平较低,灾害影响呈加重趋势;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务农劳动者素质不高,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亟待加强;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 ,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,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,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亟待改进;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,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,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,等等。这些情况说明 ,夯实农业基础任务十分艰巨 ,要求非常紧迫 。

  夯实农业基础 ,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,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 ,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,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,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,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 ,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,把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作为重要保障 ,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,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,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,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。

  新时期夯实农业基础,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,坚持从统筹工业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、大趋势中来谋划和推进。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战略布局,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,促进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长效机制,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,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,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,引导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,切实防止在工业化、城镇化过程中忽视农业现代化,出现农业发展严重滞后、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。要科学把握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、城镇化统筹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 ,充分发挥工业化、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促进作用,对扩大农产品加工流通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。要推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;发展农村二三产业,繁荣农村经济 ,壮大县域经济 ;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定居 ,加快小城镇建设,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,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、城镇化协调发展。

  二

  夯实农业基础 ,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就要坚持不断地在完善强农惠农政策、增加农业农村投入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、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下功夫 。

  夯实农业基础 ,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尤其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。这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,是发展现代农业、促进农民增收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,是农业基础的基础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必须明确主攻方向,抓住关键环节,采取综合措施 ,务实高效加以推进 。

  一要坚持不断地完善强农惠农政策,加强农业支持保护,持续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。认真抓好中央已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。推动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 ,扩大补贴范围 ,提高补贴标准 ,完善补贴办法 ,逐步完善目标清晰 、受益直接、类型多样、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。促进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储政策,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,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,推动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,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。加强利益协调,推动建立粮食主产区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,保护和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 。

  二要坚持不断地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,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,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 ,增加农业农村投入,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、农田水利建设,推进中低产田改造,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 ,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。加强耕地 、草原 、水域滩涂保护与建设 。努力拓宽资金来源 ,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。推动农村金融改革,支持小额贷款公司、村镇银行、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,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信贷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。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等规划的实施,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,发挥示范带动效应,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。

  三要坚持不断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,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。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,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,最大的潜力也在科技。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,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,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,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,强化技术集成配套,力争在农业高产、优质 、专用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。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,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 。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,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。

  四要坚持不断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,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,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。立足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,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,发挥区域比较优势,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,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、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 、现代畜牧水产业。积极引进、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,实施集约化、设施化 、规模化 、标准化生产,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。加快乡镇企业转型升级,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,优化农村经济结构。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,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主产区集中。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流通方式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,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,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。

  五要坚持不断地加强农民培训 ,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,强化农业人才支撑。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,切实把农民培训摆在突出位置,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 、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。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建设 ,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、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。依托农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 ,加强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,积极引进农业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 ,着力培养现代农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。大力加强农业系统队伍建设 ,积极引导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。

  六要坚持不断地深化农村改革,推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,强化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保障。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,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落实和维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,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,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 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,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,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。完善农业法律法规 ,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。继续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工作 ,发挥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探索示范作用,为农村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
  夯实农业基础既是一项系统工程,又是一个长期过程,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,不能仅仅依靠农业自身,必须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,充分调动各种资源,发挥各方面积极性,推进工业支持农业、城市带动农村 ;必须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多做打基础 、管长远的工作,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,不断提高农业的素质、效益和竞争力,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!

反馈

XML地图